三體現
  一方便
  體現田園風貌:
  利用原有的林盤、農田、水系等資源,尊重鄉村自然肌理,規劃建設新居組團,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連”的川西田園風光,彰顯生態田園新村風貌。
  體現新村風格:
  註重川西民居、民俗的保護與傳承,採取小規模、組團式、院落式佈局,保持農村特色,展現粉牆黛瓦、錯落有致的現代川西民居村落。
  體現現代生活:
  註重功能集成配套,同步規劃實施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形成“10分鐘生產生活圈”,既方便生產,又方便生活,提高農民現代生活品質。
  方便農民生產:
  突出新村建設與產業佈局相融合,統籌兼顧農民生產半徑,同步推進產業連片規模發展和一三互動項目建設,形成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的格局。
  新農村綜合體
  以一定的聚合空間為基礎,將村落民居、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建設等生產生活要素集約配置在一起,形成聚居適度、產業優先、功能完善、城鄉融合、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農村新型社區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和城鄉空間差異化發展原則,科學規劃縣域村鎮體系,統籌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當下的成都,正將“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新農村綜合體建設作為當前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進行推進。成都市委對新農村綜合體建設還提出“三體現一方便”,即“體現田園風貌、體現新村風格、體現現代生活和方便農民生產”要求。目前,成都首批8個新農村綜合體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其中部分已基本建成。
  如何避免新農村建設複製城市模式?成都給出的答案是在城鎮規劃外,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要求,成片成帶地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建設。
  今年3月,成都市委統籌委規劃建設處處長李忠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農村綜合體就是以一定的聚合空間為基礎,將村落民居、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建設等生產生活要素集約配置在一起,形成聚居適度、產業優先、功能完善、城鄉融合、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農村新型社區,“在建設中也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充分征求農民意見、充分聽取農民訴求,各地各部門也不能代民做主”。
  目前,成都已有8個村試點“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新農村綜合體建設,部分新村已經基本建設完成,“榿泉鎮餘花龍門子、新繁鎮玲瓏錦苑和安德鎮安龍村等都是典型的新農村綜合體。”今年還將選擇20個有條件的村推進新村建設。
  “在規劃建設中,新農村綜合體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村在地理空間、功能、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實際需求等方面與城市的差別。”他說,小規模就是說新農村綜合體一般應以100戶至500戶為宜,採用聚居點組團式佈局形式,各個組團規模控制在50戶左右,“還要預留生態尺度,各組團間平均距離不得小於30米,考慮到農村的實際需求,組團區間道路寬度不宜超過6米。”
  “在公共服務配套上,也要考慮農村與城市的差異。”他說,新農村公共服務配套建設方面既要滿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也不能單純追求更高標準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提倡“各區(市)縣在建設新農村的時候也要考慮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彈性配置”,“如施行‘1+8+N’標準,這個‘N’就是彈性的,貨運發達的就要根據實際配套相關公共服務,山區就要配置緊急避災避難的場所等。”
  “在生態方面,新農村建設則要註重農村特色、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蘊,保護林盤、田地、溝渠、水體等現有生態資源體系,體現田園風光和生態本底,展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現代農村田園風貌”,李忠表示。
  成都商報記者 韓利
  小規模
  點位:崇州榿泉鎮群安村
  小而美的村落
  房前屋後微田園裡瓜果飄香
  餘花龍門子
  分為3個組團,最大的一個也只有60戶農戶居住,改造過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樹木、竹林、古井、老屋,並打造成吸引游客的魅力元素
  荷風水村
  聚集了7個組的百餘戶農戶,分為3個組團錯落分佈,空中鳥瞰,這個新的農民聚居地保留了川西林盤的風貌
  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餘花龍門子新村,通過風貌功能改造,建成3個林盤組團,每個組團都小巧而精緻,最大的一個也只有60戶農戶居住。一路之隔的荷風水村新村聚集了7個組的百餘戶農戶,3個組團錯落分佈。
  以現代農業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以川西民居特色風貌塑造為特色,包括群安村在內的成都新農村建設,呈現出“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特點。一個個“小而美”的新農村綜合體,點亮了農村居民的現代鄉村生活。
  留住刻骨鄉愁
  不大拆大建也能現代化
  城鎮化的腳步,改變了記憶中故鄉的模樣,但一個地方的歷史傳承,不應在城鎮化進程中消弭。如今在餘花龍門子,姓餘的村民頗多。這個自然村落初建於光緒年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先祖是餘騰海,是清朝的武舉人,是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後裔。
  群安村支書餘江濤說,按照“修舊如舊、不大拆大建、不毀林”的原則,對道路、排水排污、公共活動場所及建築風貌實施改造並配套公共設施,推動自然聚居點的現代化。
  覃清群年輕時嫁到了群安村11組,在她的記憶中,過去的餘花龍門子的道路為土路,供水、排水等生活設施也非常落後,經過風貌改造,民居變為白牆青瓦,川西民居特色處處可見。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樹木、竹林、古井、老屋,並通過打造使它們成為對游客具備吸引力的魅力元素。這個歷史悠久的農民聚居點煥發出新的活力。
  同在群安村的荷風水村聚居點,聚集了190多戶農戶,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通過“小規模”的聚集,荷風水村也在改善農戶居住生活硬件的同時,保留了川西民居的建築特色和佈局方式。
  依托現代農業
  縮小居民生產半徑
  餘花龍門子新村和荷風水村,都佈局在榿泉鎮千畝紅提、千畝金銀花、千畝荷花產業帶的核心區域。這種佈局方式,大大縮短了集中居住後農戶的生產半徑,避免了農戶長途跋涉去勞作。
  “我們村的土地流轉率已經達到90%,大部分土地已經實現規模經營,仍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也已經成為由農業龍頭企業雇佣的農業工人。”餘江濤認為,農戶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
  說起現在的生活,家住荷風水村的李萬林給成都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6畝土地全部流轉,每年每畝能收入千元左右。自己每天到企業打工,每月也能收入一兩千元,與過去完全依附於土地相比,收入大大增長。
  周邊現代農業的繁榮,給兩個農民新村帶來了旅游收益。餘花龍門子將林盤群1、2組團(10~11組)建成具有濃郁西蜀文化氣息的池塘文化林盤,結合產業發展佈局,發揮9組地處千畝紅提核心區域優勢,將3組團(9組)打造成紅提產業林盤,使產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相融。這裡的生態農業旅游初見成效。
  餘江濤說,除了現代農業、經營農家樂,住在聚居點的農戶還可以到“申易紅提農莊”、“萬春滷肉”等鄉村特色餐飲名店打工,住在聚居點的農戶大部分都實現了就近就業。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提升農戶的生活質量。這在成都的很多地方變為現實。
  建設“微田園”
  房前屋後,瓜果梨桃、鳥語花香
  夏日的陽光穿過茂盛的翠竹、綠樹,打在鋪滿青瓦的屋頂上,鑲滿石子的鄉間小路,連接著餘花龍門子新村的家家戶戶。
  走進餘花龍門子,可以發現林盤內一些農戶的房前屋後,一些可供耕作的空地里種著鮮綠可愛的絲瓜、辣椒等綠色蔬菜,甚至還有桃李等果樹。餘江濤表示,餘花龍門子充分挖掘林盤內可耕種、空閑的潛力,採取競爭性談判的方式,鼓勵群眾進行耕種,著力打造“田在園中、人在田中”的微田園格局。
  而在荷風水村,可以找到為滿足集中居住後居民訴求而存在的“微田園”園區。70歲的高仁學正在自家的“微田園”里忙活,裡面種植著茄子、辣椒、西紅柿等時令蔬菜。
  為滿足農戶種植蔬菜自己吃的願望,也為了保持新村的田園風貌,群安村專門租了一片土地,按每戶十餘平方米的面積劃歸各農戶,讓大家可以在這裡種植自家喜愛的蔬菜。
  “城鎮化的腳步不可逆轉,但我相信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規則,未來的農村仍然能夠保留房前屋後、瓜果梨桃、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餘江濤說。成都商報記者 謝佳君
  組團式
  點位:新都新繁鎮高院村
  一個新村5個組團
  購物娛樂看病吃飯全搞定
  玲瓏錦苑
  融合原有的路、渠、林、田,形成碧水院、翠林院、綠圃院、佳禾院、瑞果院5個組團,每個組團20至50戶不等,各組團間隔50至200米,各組團之間大量保留原生態植被,避免過多人工鑿作,高大樹木、林盤、水系、農地等生態元素自然散落於建築群落之間
  三層小別墅推窗見綠、5個組團各有特色生機盎然、產農結合讓農戶出門就能搞產業……新都區新繁鎮高院村玲瓏錦苑,以聯村聯組、連線成片組團式發展模式,改變了傳統農村的面貌。優美的環境、完善的設施、產農的結合,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了一個新農村綜合體,打造出具有現代川西村落肌理的新型生態聚居區。
  住進三層小別墅
  人居環境大幅提升
  新繁鎮高院村玲瓏錦苑的早晨格外沁人心扉。村民劉家玉推開窗戶,一邊揉揉矇矓的睡眼,一邊伸著懶腰。這棟3層的鄉村小別墅是她的新家,一個多月前她從原來高原村十五社搬到了這裡,新家的環境讓她興奮不已,這三十多天一直都沉浸在喜悅中。
  新繁鎮高院村結合土地綜合整治,將原來兩個村的土地、人口等豐富的物質資源和人文資源融合起來,建設錦繡田園玲瓏錦苑新農村綜合體。融合原有的路、渠、林、田,形成碧水院、翠林院、綠圃院、佳禾院、瑞果院5個組團,每個組團20至50戶不等,各組團間隔50至200米,各組團之間大量保留原生態植被,避免過多人工鑿作,高大樹木、林盤、水系、農地等生態元素自然散落於建築群落之間。
  這一次嘗試,改變了238戶農戶的命運,原來散居在公路兩側的農戶,搬進了鄉村小別墅,屋外小橋流水,推窗見綠。“以前住的是幾十年前修的土瓦房,5口人擠2間屋。現在你再看看我的家,巴適嘛!”劉家玉領著記者參觀她的新居,“3層樓4個卧室,比你們城頭安逸嘛。”劉家玉的小別墅,房前屋後清幽靜雅、林環渠繞,洋溢著新時代的詩情畫意。
  基礎設施一體化
  每個組團都生機盎然
  和劉家玉一樣,農戶徐洪兵也是在1個多月前,闊別了住了10多年的老屋,從高院村九大隊搬到玲瓏錦苑。他家位於綠圃院之內,院前一片翠綠。綠圃院中共住著41戶農戶,與鄰近的碧水院、翠林院、佳禾院、瑞果院,大致相當。但不同的是,每一個組團都各具特色,比如碧水院由兩條小渠環繞,渠上點綴的石拱橋,是村戶們最愛納涼的場所。瑞果院外,則是一片橘樹,開花時一片飄香,結果後更加誘人。每一個組團都生機盎然,每一個組團也都聯繫緊密。
  組團內各自配備了景觀林盤、經營院落、生態停車場、健身廣場、服務綜合體、醫療衛生場所、超市、書屋、圖書館等9大類21項服務一應俱全。玲瓏錦苑規劃建設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供水、供氣均安裝到戶。“在這裡我們享受到了與城市裡一樣的基礎設施,無論是看病、吃飯,還是購物、娛樂,都可以在組團里搞定。”徐洪兵樂呵呵地說。
  土地集約經營
  農戶家門口就能搞產業
  還有一個月就要搬進玲瓏錦苑的農戶張帝香滿心期待,今年64歲的她,仍惦記著農活。為了實現產農結合,玲瓏錦苑組團內規划了川芎合作社、有機蔬菜園等產業項目。這些項目將原本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充分利用。通過園區、公司、基地、合作社等模式發展現代農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搞產業。
  “我就在川芎合作社那邊種中藥,從家走過去不到5分鐘,家門口就能搞產業,好得很。”張帝香說,新村規劃時,全村節約整理出大量的集體建設用地,村民自行招商引資,發展產業,村民們不僅生活環境好了,錢袋子也鼓了起來。成都商報記者 劉文藻  (原標題: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00bbzi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