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周凱)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並主持,作為新十年科學大洋鑽探首個航次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鑽探後,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新一輪大洋鑽探圓滿結束。
  “我們首次獲取了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海盆的岩芯紀錄,僅從船上的初步分析看,就已首獲多項重大新發現,成功實現了航次的科學目標。”4月2日,在同濟大學舉行的南海大洋鑽探科學家與記者見面會上,共同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李春峰表示,相信這將實質性地推動對南海深部過程的科學認識,最終揭開南海形成之謎,同時也提升中國科學家在深海地球與生命交叉研究領域的綜合水平。
  儘管早已知道南海形成的奧秘就隱藏在深海盆地之下,但受科技條件限制,長期以來南海的深海盆地一直是科學考察的盲區。李春峰說,近三四十年來,對於南海大陸架和陸坡海底已經進行了大量科學考察,各國所打的石油鑽井就超過4000口,而南海中央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海盆地卻從未鑽探。349航次正是第一次利用國際最先進技術,探索南海深海盆地的演變歷史。
  據介紹,在此輪南海大洋鑽探中,共完成5個站位的取芯,如同在海底打下了5顆“金釘子”,獲取了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岩芯,還完成了兩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鑽探深度共4317米,其中沉積岩取芯1503米,基底玄武岩取芯100米,最大井深1008米。來自11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通力合作,初步完成了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微生物等多科學測量和分析工作,在深入認識南海的地質演化上邁出了突破性的一大步。
  一是首次獲得南海形成年齡的直接證據。迄今,南海的形成過程和年齡都是根據地球物理探測間接推斷的。此航次首次突破軟性的沉積岩,鑽取到了海底擴張形成的硬性的玄武岩,在南海東西兩大海盆都獲得了非常新鮮的洋殼玄武岩樣品。由此,可精確確定海盆擴張時代與岩漿活動過程;同時利用微體古生物化石和古地磁測定,初步標定了不同站位處的南海東西兩大海盆的年齡。
  二是發現南海形成過程中有多期次的大規模火山噴發。鑽探發現的多層玄武岩和多層火山碎屑岩,說明南海擴張形成的晚期有過多期強烈的火山活動。南海的不少島礁,其實就是覆蓋在海山上的珊瑚礁。此項發現為研究海山的形成原因,以及海底擴張如何停止的歷史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線索。
  三是發現南海深海盆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南海是個邊緣海,周邊陸地和島嶼送到海裡的大量沉積物,最終的歸宿就是此次首次鑽探的深海盆。此次鑽探發現了大規模的濁流沉積,和多期次的鈣質超微化石沉積交替出現,還在大洋玄武岩基底上發現有數十米厚的黃褐色泥岩,表明南海形成之後有過複雜多變的沉積環境,成為研究南海、乃至西太平洋演變歷史的寶貴證據。
  更重要的是,此航次是以我國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目標為主導,以中國科學家為主體,有12名中國科學家和6位華裔科學家參加,形成了一支多學科交叉的高水平深海科學研究隊伍,激發了不同學科的國際合作研究。接下來,船上科學家將在各自實驗室對取到的樣品進行深入研究,並將於兩個月後形成一份關於本航次的初步報告。
  “349航次圓滿結束,僅僅是開了一個好頭,好戲還在後頭。”共同首席科學家、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同濟大學講座教授林間說,“相信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真正解讀作為我們中國人‘母親海’的南海的形成歷史,南海也將真正成為國際上邊緣海研究程度最高的區域,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門區域與國際合作的典範。”  (原標題:南海新一輪大洋鑽探首獲多項重大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00bbzi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